导语:钓鱼爱好者就知道,夏季江河湖泊边上出现的死鱼数量远超其他季节,当然原因也各不相同。
近日,在河北秦皇岛某高校小湖中,就发生了大量鱼群死亡的情况,引起了学生们的关注和网友们的热议。
(资料图片)
事件发生后,有学生猜测可能是有人故意下毒,而网友们则认为水体变黑,可能是由于夏季气温高,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发缺氧现象。
01
学生:都是大鱼,可惜了
一名该校同学称,当时经过学校小湖时,湖水表面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腥味,让人不禁皱起眉头。
他走近一看,眼前出现了一个令人惊讶和唏嘘的景象。
——湖面上漂浮着大量的死鱼,其中除了少量小鱼,最显眼的就是那些数斤一条的大鲢鳙。。
而在阳光照射下,湖水变得暗淡甚至发黑,似乎失去了往日的清澈和生机。漂浮的死鱼有的在湖中心,但大多数堆积在湖边角落,这些死掉的大鱼基本都是白鲢和花鲢,部分已经开始腐烂发臭。
——目击学生:都是好几斤一条大鱼,我喜欢钓鱼但是这里不让钓,现在都白死了,太可惜了。
小编注:白鲢和花鲢,是各种人工湖、景观湖常见的“生态鱼”,基本都会投放一些,有净化水质、活跃水体的作用,大量鲢鳙的死亡,显然会极大影响水域生态,让人唏嘘。
而更让人疑惑的是,处于校园里的湖鱼,为何会成群死亡?
鲢鳙有净化水质的作用——示意图
对此,拍下这一幕的同学表示“可能是有下毒了,太可恨了。”
02
网友:估计是“热死的”
作为学校的学生,为这些死去的鱼唏嘘感叹,对湖水生态的恶化感到担忧,这很正常。不过,对于这位同学认为“有人下毒”的猜测,网友们并不认同。
有熟悉鱼类习性的网友认为,这些鱼很可能是气温太高“热死的”——气温升高,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导致缺氧。
因为夏季气温升高,水体中的有机物质会加速分解,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这种情况下,水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消耗了水中的氧气。
部分死鱼将近10斤
而当氧气供应不足时,鱼类等水生生物无法正常呼吸,从而引发缺氧而死亡的情况。此外,水体富营养化还可能导致水质恶化,使得水色变黑。
尤其是白鲢、花鲢都是高氧性鱼种,耐受低氧能力较差,自然很容易死亡—— 而从死鱼基本都是鲢鳙来看,富营养化导致缺氧的可能性确实远比“有人下毒”要大。
目前,学校后期已经采取了措施将死鱼捞走,以防止进一步的污染和影响。
死鱼要注意处理——示意图
对此,小编也提醒大家,遇到类似的死鱼现象,死鱼捞走后一定要小心处理,避免进一步污染环境(提别提醒:哪怕是看起来很新鲜,也绝不要拿回去吃)。
03
夏季死鱼多发,要注意防范
鱼是水之灵,不管是人工水域还是自然水域,鱼虾水族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而夏季又是死鱼多发季,一定要根据鱼类习性,提前防范。
气温上升,死鱼多发——配图
小编总结了下,夏季死鱼的常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水温过高:夏季气温升高,水体温度也随之上升。很多鱼类多气温变化很敏感(部分鱼类甚至是冷血动物),它们的生理功能受温度影响较大。当水温过高时,鱼类的新陈代谢速度加快,需氧量增加,同时鱼体的免疫力也会下降,导致鱼类身体状况恶化或者感染的情况。 缺氧:夏季高温天气使得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减少。鱼类需要充足的氧气来进行呼吸,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水中溶解氧不足,鱼类会感到缺氧,呼吸困难,长时间缺氧会导致死亡。 水质恶化:夏季气温升高,降雨减少,水体蒸发增加,容易导致水质变差。此时,水中的富营养物质、有机物和废弃物增多,使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过度繁殖。大量藻类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影响鱼类的生存。 水体污染:夏季是人们户外活动和旅游的高峰期,水域的污染物排放也增加。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会导致水体污染,直接或间接对鱼类产生危害,影响它们的生存和繁殖。野生鱼也可能成群死亡——配图
综上所述,夏季死鱼的常见原因主要包括水温过高、缺氧、水质恶化和水体污染。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鱼类在夏季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容易导致大量鱼类死亡。
因此,保持良好的水质、合理控制温度和避免污染是保护鱼类及其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就河北秦皇岛这处高校湖泊里的死鱼情况看,应该还不是特别严重,主要是本身就较为容易缺氧的鲢鳙死亡,希望能及时处理,避免情况继续恶化。
朋友们,最近气温飙升,你们身边有出现类似的情况吗?
下一篇:最后一页
Copyright@ 2015-2022 百科大全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2478号-16 联系邮箱:89 71 80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