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楠楠
(资料图)
近年来,烟台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促进开发研究,布局建设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了科技“供应链”“补给链”“保障链”多链融合、联动赋能发展。目前,全市共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99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瞄准重点产业
补齐科技支撑的“供应链”
烟台市始终坚持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建设科创平台,推动科创平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依托平台“靶向式”攻克技术。围绕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了万华化学全球研发中心、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实验室、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抗体药物创新创业共同体、医药与健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家级核电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等一批技术创新平台,哪里存在难题就精准攻克哪里,哪里存在“中梗阻”就重点打通哪里,一批填补国内空白、国际领先的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得以突破,并逐步落地实现产业化。
万华化学打破国外对高端聚氨酯原料ADI制造技术的封锁,建成世界上品种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DI特色产业集群,不仅一举扭转了我国聚氨酯产业发展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推动企业2022年利润总额达到195亿元,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技术正在转化为产业项目,总投资1260亿元的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总投资361亿元的万华烟台化学工业园22个延链补链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将推动企业2025年营业收入突破2500亿元、进入全球化工前10强,2030年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进入全球化工前3强,成为世界一流500强企业。
万华烟台工业园
荣昌生物依托自主建成的抗体和融合蛋白、抗体—药物偶联物、双功能抗体三大世界级专业技术平台,针对自身免疫、肿瘤等重大疾病领域研发生物新药,自研新药“泰它西普”成为全球首款双靶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生物新药、“维迪西妥单抗”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ADC新药,这两款药物预计到2025年实现国内销售收入50亿元,其中“维迪西妥单抗”已经达成全球商业化独家许可协议,交易额达到26亿美元,刷新我国制药企业单品种海外授权交易最高纪录。
依托平台“一站式”孵化企业。通过加快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完善科技企业创新孵化链条,对创业项目及初创企业需求提供精准孵化服务。目前,全市共培育国家级孵化载体23家,创新创业孵化服务体系更趋完善。烟台“蓝色智谷”通过实施“1+6”创新孵化服务体系,按下了“双创升级版”加速键,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250家。山东省微纳传感技术与智能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按照全产业链、全创新链设计部署,在梳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的基础上,以成员单位自有资本带动创投基金和社会资本,先后培育了8家独立法人公司制研发机构,实现了平台建设、技术研发、企业孵化一体化发展。
依托平台“延链式”培育集群。按照“一园一业一平台”思路,鼓励各园区依托优势资源、主导产业,配套引进和建设一批科创平台,加快塑成先发优势、推动产业延链成群。省市县三级联动打造的海阳东方航天港,2020年成功实施“一箭九星”首次商业海上发射任务,开辟了商业航天发射全新模式,使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具备海上发射能力的国家,正致力建设国内首个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卫星应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等为一体的百亿级商业航天高科技产业集群。烟台开发区依托国际生物药谷,全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沿链聚合、创新裂变、集群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以年均两位数的增长势头高速发展,成功入选国家首批6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十四五”末有望成长为千亿级产业集群。
重构要素配置
健全科技创新的“补给链”
烟台市按照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需求,进一步细分拆解技术要素构成,精准为各类平台匹配不同创新要素。
搭建产学研合作对接服务平台。通过深化与中科系、高校系、国际系、企业系等合作,使城市、院校、企业结成创新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先后组织召开中国(烟台)海工装备国际研讨会、美国硅谷创业者烟台行、中韩(烟台)高新技术成果推介会、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半岛分会)等系列科技交流活动100余场,叫响了国际技术交易大会“烟台品牌”,与中科院、清华、北大等315所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400余项,使一大批中小企业依靠创新成长为科技“小巨人”。
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半岛分会
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坚持以突破瓶颈、塑造优势为着力点,持续推动应用创新和创新成果市场拓展,全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烟台(国际)技术市场已汇集科技成果5500余项、合作专家5000余人、服务产品800余个、合作机构400余家、培养专业技术经纪人226人,初步建立起线上线下、互动互补的服务体系。烟台中关村中试服务平台,围绕5G基站、互联网等智能制造领域,打造科技成果中试服务代表品牌,提供方案设计、小试中试、检验检测等服务。招金膜天依托山东省膜分离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将微滤、超滤、MBR、反渗透等膜技术集成应用化,最大限度将高盐废水中的无机盐分级回收利用,改变了我国工业园区高盐废水分盐率低及资源化利用难的现状。
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着力打造“科信贷”“成果贷”服务品牌,积极探索“互联网+服务”模式,为企业贷款、金融机构放款提供“一站式、不出门”网上服务,形成科技与金融业务闭环。目前,全市金融机构贷款备案等办理时间由原来的1个月缩短至1周,企业贷款时间压缩50%。2022年,“成果贷”累计帮助592家(次)企业获贷约34.26亿元,居全省第一,贷款平均年利率4.21%,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
完善体制机制
建强创新发展的“保障链”
烟台市做足做好“加减乘除”文章,持续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全力打造一流科技创新环境。
加码加力政策支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深入推进科创领域“放管服”改革。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强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配套制定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强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从加强科技攻关、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多个维度,加大科技创新政策支持扶持力度,对新获批的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最高500万元、100万元;对新建重大创新平台实行“一事一议”,在建的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区市两级财政投资达到25亿元。
松绑减负激发活力。制定了《关于深化市属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的通知》等,进一步改革人事管理方式、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切实为平台发展“松绑”、为创新创业“减负”。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是全省首批批复的实验室之一,实施“既不像企业、又不像事业单位,既不像研究机构、又不像大学”的“四不像”运行机制,拥有充分自主权,自启动建设以来签订技术合同金额2245万元。
绿叶研发中心实验室
倒逼催生倍增效能。以“能者上、优者奖”为原则,创新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重大科创项目“揭榜制”“组阁制”,改变以往“单位申报、专家评审、政府立项”的项目形成模式,突破地域界限、引入外部资源、形成鲶鱼效应,激发调动全社会力量攻克技术难题,全力营造效率“倍增”的良好科研生态。近两年,全市引入中科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等30余家国内顶级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科研力量,通过“揭榜制”“组阁制”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27项。
祛除束缚轻装上阵。加强科研领域容错纠错机制建设,解除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顾虑和担心。探索建立尽职免责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对市场主体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对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市场主体,可以不予行政处罚,在全社会营造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科研环境。
下一篇:最后一页
Copyright@ 2015-2022 百科大全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2478号-16 联系邮箱:89 71 80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