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三公九卿制度是分封制和君主集权制度的过渡阶段,在我国,夏商周是典型的分封制,也正是分封制导致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列强争霸局面,秦始皇统一天下采用的是封建制也就是君主集权,但由分封制直接转换到君主集权是有难度的,当时的大贵族、权力阶层所向往的其实还是一方诸侯,所以秦始皇将天下设立成郡县,分割统一就断了当时大贵族、权力阶层成为一方诸侯,南面称王的野心,为了稳定这些阶层才有了三公九卿,皇帝放一部分权力给这些世家、氏族去争夺,汉朝沿用了这一政策,但是汉朝还是分封了一部分诸侯,汉武帝后才彻底取消了分封制,后来的王朝有沿用三公九卿的,但是还是在一步步削弱这一制度,后来左右丞相,再后来连丞相都废除了,清朝设立了平行的六部来管理国家,最终做到了君主集权.
前者是中央官制 后者是地方行政制度三公九卿(sān gōng jiǔ qīng)据史记记载“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郡县制
Copyright@ 2015-2022 百科大全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2478号-16 联系邮箱:89 71 80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