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是和拟人句,所以只要把小鸟当作人来写就行了。如: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唱歌。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聊天。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这句话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把从地下长出来的小草比作眉毛。拟人:赋予小草人探出头的动作。扩展资料: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有的辞书又将其构成增释到四个成份,即: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基本以3部分为主。作用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进行说明或讲道理时,不叫“比喻”,而叫“打比方”。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 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使用比喻手法时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另外,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要注意思想感情。区别比拟是喻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是保留喻体的特征,让它直接加在本体上。使本体具有了人或物的某种特征或情态:从形式上来看是——本体N(名词)+V(动词)或adj(形容词) ;而比喻的形式一定是——本体N(名词)+比喻词+喻体N(名词)。
不是是比喻
小树发新芽,那是春天的笑脸和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同样都是拟人句。
小草从地上探出头来,可以换成露出头或者是伸出头,但是探出头有一种特别小心翼翼的感觉,但是读了之后感觉特别可爱,坏了之后意思也可以,但是没有这种生动的感觉。
Copyright@ 2015-2022 百科大全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2478号-16 联系邮箱:89 71 80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