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螳螂: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
展开全部螳螂属于捕食性昆虫,喜欢捕捉活虫,特别是以运动中的小虫为食。3龄前的幼小若虫,如无活虫,很难饲养成功。因此,在螳螂卵块孵化前,应准备活虫饲料,如蚜虫和家蝇等。蚜虫繁殖力极强,且易饲养。可预先在花盆或小型塑料阳畦中,种植十字花科植物,待出苗后,接种上菜缢管蚜,让其繁殖待用。其他饲料昆虫有大蜡螟、玉米螟、菜粉蝶、土元、黄粉虫等。
在自然界中它们能吃的食物多达四五十种之多,类似于苍蝇、蚊子、蝗虫、蛾子、蝶类、知了、蟋蟒、蚂蛛、地老虎、蜘蛛以及这些小型昆虫的蛹卵,而对于像田间地里农作物上的蚜虫、蜈虫、菜蛾子、土元、黄粉虫、面包虫等等更是喜爱食之。
螳螂不吃素,只吃荤,而对于吃肉螳螂似乎并不挑食,在自然界中它们能吃的食物多达四五十种之多,类似于苍蝇、蚊子、蝗虫、蛾子、蝶类、知了、蟋蟒、蚂蛛、地老虎、蜘蛛以及这些小型昆虫的蛹卵,而对于像田间地里农作物上的蚜虫、蜈虫、菜蛾子、土元、黄粉虫、面包虫等等更是喜爱食之,毫不留情,也常常去到树林中消灭这些害虫。见过螳螂吃苍蝇的场面,喂食它们的苍蝇一定要是活的,死的苍蝇它们不会吃的,瞬间出击捕杀苍蝇,然后从头开始吃,咀嚼起来也是十分迅速。
对于螳螂来说,凡是能捕捉到的皆可吃掉,有人拍到过螳螂捕杀蜂鸟,然后吃掉,自然界中也有些螳螂捕捉蜥蜴和青蛙、小老鼠等比它们稍大的小动物,可想而知螳螂是有多么的残暴好斗,而这些都是得益于它们有着能够扮做为与环境类似的动作和形态,让对手无从察觉,从而迅速攻击,利用倒钩的大前肢抓住猎物。
最为让人惊奇的是,螳螂还捕食自己的同类甚至于配偶,雌性螳螂与雄性螳螂交配完后,会吃掉前来交配的公螳螂。所以小伙伴们如果想要饲养螳螂就需注意这些问题,交配时给雌性螳螂喂足了食物,交配完后及时分开雄螳螂。
螳螂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螳螂体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复眼突出,单眼3个。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因为螳螂的身体外表颜色有绿、褐等之分,所以生长环境也不相同,绿色的螳螂大多生活在绿色树木植物上,捕食一些小昆虫之类的,但都是以保护色而生存
螳螂是肉食性昆虫,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型动物,在食物匮乏时也会靠植物充饥,但比较罕见。在荒草中比较多见,在田里和人工绿化带很难遇到,生性残暴好斗,在幼虫时就会有互食现象,雌吃雄的现象比较常见,螳螂密度较大时,会出现雌吃雌现象。分布在非洲南美洲以及东南亚的大型螳螂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会通过自身颜色本能保护,但不能像变色龙一样变色,比方说绿色的螳螂会躲在草丛中,棕褐色的螳螂有时会在树干上发现,有的有拟态,像花螳螂可以模仿花的模样,借以捕食多种昆虫。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它只吃活虫,人工饲养时也可以混合饲料为主可杂食饲养。受惊时,振翅竖起,身子向后,腹部翘起,保持戒备姿态,具有相当强的条件反射,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常见于灌木丛中而非地面上,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依靠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螳螂的寿命一年一代,在赤道热带雨林附近可发生一年两代,一只螳螂从出生到寿终的寿命约有六至七个月左右。
Copyright@ 2015-2022 百科大全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2478号-16 联系邮箱:89 71 80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