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 1. 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白茅根能清肺胃之热,故适用于上述诸症,常作辅助药应用。又在麻疹出疹期与恢复期,均可用茅根煎汤作饮料,取它清热生津的功效。 2. 用于血热妄行、吐衄尿血等症。本品有凉血止血作用,治血热妄行之症,可以单用,也可配小蓟、藕节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有利尿作用,可用于水肿,热淋,黄疸等症。 【用量与用法】9~30g,鲜品30~60g 。以鲜品为佳。 【按语】 1. 白茅根味甘性寒,善清肺、胃之热,因它有利水作用,故能导热下行。它的特点是:味甘而不泥膈,性寒而不碍胃,利水而不伤阴,尤以热症而有阴津不足现象者,最为适用。 2. 本品清肺胃的功效与芦根相似,但芦根清热血火,善清气分热;白茅根凉血止血,偏于血分。 3.治乙肝大三阳转阴特效。(但:对肝副作用很大,相当于干扰素类型,请患者慎用,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用。本次通告百度不负任何作用。)
白茅根简称茅根,味甘,性寒。主要有凉血止血、清热利水的作用。白茅根味甘而不腻胃,性寒而不伤胃,利水而不伤阴津,是常用的清热止血药。对衄血、咳血、吐血、尿血等各种出血性疾病,常配合小蓟、藕节、芦根、黄柏、丹皮炭、生地等同用。白茅根治尿血的效果尤好,也是其特点之一。本品有清热利水的作用,对湿热淋、(泌尿系感染)、水肿等病,可配合车前子、木通、萹蓄、瞿麦、猪苓、茯苓、黄柏等同用。侧柏叶清血中的湿热,苦涩而止血。白茅根清血中的伏热,甘寒而止血。茅根炭偏用于止血;茅根偏用于清热利尿、凉血;鲜茅根清热凉血的效果更好。 茅针(茅根刚出的新尖)可用于外科,能溃脓破肿。茅花(白茅根的花)治吐血、衄血、上焦血热而出血的疾病优于茅根。白茅根治尿血优于茅花。芦根、茅根均能清热,但芦根偏于清气分的热,生津止渴。茅根偏于清血分的热,益胃止渴。据近代研究报导,白茅根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茅花能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故有止血作用。用量一般二至六钱。鲜者可用一至二两。单味使用时可用至数两,甚或半斤。茅花、茅针一般为一至三钱。
白茅根
(相关资料图)
别名 茅根、黄茅、兰根、丝茅根、甜根。
来源 禾木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 var.major(nees)c.e. hubb.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0~100cm。杆直立,节上有细柔毛。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根出叶几与植株等长;茎生叶较短,叶鞘褐色,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具短叶舌。圆锥花序紧缩呈穗状;小穗披针形,对生于花序枝轴上;花两性,每小穗具l花,基部被白色丝状柔毛。颖果暗褐色,成熟果序被白色长柔毛。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于路旁向阳干草地或山坡上。几遍全国。
采制 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除去须根及膜质叶鞘,捆成小把。
性状 根茎长圆柱形,长30~60cm,直径2~4m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微有光泽,具纵皱纹,节明显,稍突起,节间长短不等,通常长1. 5~3cm。体轻质略脆,断面皮部白色,有裂隙,放射状排列,中柱淡黄色,易与皮部剥离。味微甜。
化学成分 含芦竹素(arundoin)、白茅素(cylindrin)、羊齿烯醇(fernenol)及西米杜鹃醇(simiarenol)等,并含枸橼酸、苹果酸、草酸、蔗糖、果糖、葡萄糖等。
性味 性寒,味甘。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黄疸、水肿、热淋涩痛、急性肾炎水肿。
白茅根性凉,能去实火,味甘,能清虚热;味淡,能渗湿通便,用于小便不利,湿热水肿,均可获效。单用之,《医学衷中参西录》名之为白茅根汤,主治“阴虚不能化阳,小便不利,或有湿热壅滞以致小便不利,积成水肿者”。鲜白茅根之作用,较干品为优。用时每次取鲜白茅根(去净皮与节间小根)500克,水煎,视其根沉水底汤即成(不可久煎)。去渣温服多半杯,日服5~6次,夜服2~3次,使药力相继,周12时,小便自利。治下焦湿热引起的尿血亦验。
Copyright@ 2015-2022 百科大全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2478号-16 联系邮箱:89 71 80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