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这都是写菊花的诗,什么品格楼主自己总结吧,个人感觉把梅花的品格可劲往它身上套就行了
菊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隽美多姿,然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人们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中国赋予它高尚坚强的情操,以民族精神的象征视为国萃受人爱重,菊作为傲霜之花,一直为诗人所偏爱,古人尤爱以菊名志,以此比拟自己的高洁情操,坚贞不屈。中国人极爱菊花,从宋代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古神话传说中菊花又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如菊花与喜鹊组合表示“举家欢乐”;菊花与松树组合为“益寿延年”等,在民间应用极广。菊花的品格 经过冬天漫长的等候、春天短暂的浮华、夏季溽闷的煎熬,秋天——终于神清气爽地如约而至了。在天空越来越湛蓝、越来越澄澈的时候,各色的菊花成群连片地开起来了。 我喜欢菊。宋朝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晋陶渊明独爱菊”。有了采菊东篱下的诗句,因了陶氏的钟爱,菊花遂于隐士结了缘,于清逸之中平添了几分高标与孤隐的意味来。但我以为,隐者虽有爱菊之意,菊花却无孤隐之心,说她孤标傲世,似有误解,她只是不媚流俗而已。 菊花的美,淡而有味,雅而有致。菊花的品格,自然、质朴而又从容。她不像桃李那样爱炫耀,为了争得人们的夸赞而苦争春色,抢抢夺夺;不像牡丹那样重功利,称王称魁,用大堆的头衔来抬高身价;不像玫瑰那样慕虚荣,醉心于华丽的包装,穿梭与世人的感情纠葛之中,供养于富人的水晶瓶内……她清雅,却不像荷花那样拒人三尺,遗世独立;她幽香,却不像兰花那样喜弄玄虚,隐于空谷。她平易而又从容,菊花的芳迹随处可见。她可入诗,在陶渊明的篱下,在李清照的帘外;更多的,她还是开在寻常百姓之中,在喧闹的都市、在广阔的原野、在学者的案头、在农人的墙根…… 菊花的品格,来源于她心底无私的坦荡和不畏艰苦的韧性,所以才有了出世的超然与入世的积极,所以才能在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时候不浮躁,在天气严寒众芳萎逝的时候不消沉,不择环境、不慕繁华、不计得失,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灿然怒放,释放一种真实的心情,装点出了一个多彩的世界。
因其花开于晚秋和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菊花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做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菊花因其在深秋不畏秋寒开放,深受中国古代文人的喜欢,多有诗文加以赞美,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著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世之爱菊者何其夥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600年前,陶渊明荷锄归来,兴之所至,吟出这一句千古名言。从此,菊花便成了高洁、不与时俗的隐君子的品质和风尚的审美表达;而“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慨叹,又使菊花有了经霜历寒犹自不改初衷的傲骨;重阳登高、品酒赏菊,更是风气所尚,孟浩然《过故人庄》即言:“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至于菊花入画,更是不胜枚举。菊花成就了自古以来多少骚人墨客的审美理想,成了多少高洁之士品格的意象存在
Copyright@ 2015-2022 百科大全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2478号-16 联系邮箱:89 71 80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