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巾帼”原意是:古时头上的一种佩饰,主要为女子使用。现在这个词基本上都是对女子的尊称。这个词出现频率最高的语句就是“巾帼不让须眉”,简要意思就是说:有能力或有作为的女子并不比男人差,甚至更好。
巾帼原是古代贵族妇女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的一种用丝织品和发丝制成的头饰。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华丽装饰,很珍贵,人们便称妇女中为国家和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的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对妇女的一个尊称。
巾帼原是古时的一种配饰,宽大似冠,内衬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裱黑色缯帛或彩色长巾,使用时直接戴在头顶,再绾以簪钗。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帼,用作首饰。到了汉代,才成为妇女专用。三国时有著名的一出戏:诸葛亮出斜谷向司马懿挑战,但后者避而不出,诸葛亮便用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巾帼妇女之饰”,以示羞辱。巾帼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如今已是对妇女的一种尊称。
巾帼释义: 1.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借指妇女 2.诸葛亮数挑战,帝(司马懿)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晋书.宣帝纪》
头巾
巾帼意思是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借指妇女。巾帼原是古时的一种配饰,宽大似冠,内衬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裱黑色缯帛或彩色长巾,使用时直接戴在头顶,再绾以簪钗。
“巾帼”原指妇女头上所戴的头巾,古代的女子为了防止沙尘都会戴上头巾,久而久之就成为征战沙场女子的代名词,而男子戴的一般都是铠。
释源:《三国志魏志明帝颧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屡遣使交书 ,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诸葛亮派人给司马魏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
巾帼不易保存,后世早已弃用。长期以来,人们能知此词,却未曾见过实物形状。四川彭山崖墓发掘出土一件摄裳行走状的女俑,头上戴着如冠的首饰,罩在前额,勒于后脑,形象完整,这就是巾帼。另有汉墓出土的一件哺乳妇女,头戴巾帼,也很美观。
Copyright@ 2015-2022 百科大全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2478号-16 联系邮箱:89 71 80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