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聚合酶是促进形成磷酸二酯键的~DNA聚合酶有六个结合位点模板结合位点,引物结合位点,引物3′-OH结合位点,底物dNTP结合位点,5′→3′外切酶结合位点,5′→3′矫正位点.如果你不是学生物的这个还挺复杂的~DNA连接酶主要是连接DNA片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起连接作用,在基因工程中起作用。DNA聚合酶主要是连接DNA片段与单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在DNA复制中起做用。简单点说就是DNA聚合酶能合成DNA链~连接酶只能将2条链连接起来~他们都是细胞合成的蛋白酶啊~生物工程上用它们来改变基因~
连结酶作用于磷酸二脂键氢键只是略带负电荷的一端(如O)与略带正电荷的一端(如H)相互吸引形成的一个较弱的键。它只是一种吸引力,酶没有作用位点
DNA聚合酶的作用位点:3"-5"-磷酸二酯键RNA聚合酶的作用位点:3"-5"-磷酸二酯键DNA解旋酶的作用位点:DNA中互补碱基之间的氢键
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都作用磷酸基团与五碳糖之间,促进在它们之间的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DNA聚合酶 是连接各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二酯键的,在DNA复制时作用polymerase又称DNA聚合酶。系专司生物催化合成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一类酶的统称。1957年,美国科学家阿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首次在大肠杆菌中发现DNA聚合酶,这种酶被称为DNA聚合酶I(DNA polymerase I,简称:Pol I)。1970年,德国科学家罗尔夫·克尼佩尔斯(Rolf Knippers)发现DNA聚合酶II(Pol II)。随后,DNA聚合酶III(Pol III)被发现。原核生物中主要的DNA聚合酶及负责染色体复制的是Pol III。发现在50年代的中期,A. Kornberg和他的同事们就想到DNA的复制必然是一种酶的催化作用,于是决心分离出这种酶并研究其结构和作用机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分离的蛋白,然后加到体外合成系统中即同位素标记的dNTP、Mg2+及模板DNA,经过大量的工作,于1956年终于发现了DNA聚合酶Ⅰ(DNA polymerase Ⅰ,DNA pol Ⅰ)原来称为Kornberg酶。以后又相续发现了DNA pol Ⅱ和DNA pol Ⅲ。开始人们以为DNA pol I是细菌中DNA复制主要的酶类,后来发现DNA pol Ⅰ的突变株照样可以复制,才清楚它并不是主角。现已知道在DNA复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DNA pol Ⅲ,至于pol Ⅱ的功能如今还不十分清楚。DNA聚合酶的共同特点是:⑴需要提供合成模板;⑵不能起始新的DNA链,必须要有引物提供3"-OH;⑶合成的方向都是5"→3"⑷除聚合DNA外还有其它功能。所有原核和真核的DNA聚合酶都具有相同的合成活性,都可以在3"-OH上加核苷酸使链延伸,其速率为1000 Nt/min。加什么核苷酸是根据和模板链上的碱基互补的原则而定的。E.coli的DNA pol Ⅰ涉及DNA损伤修复,在半保留复制中起辅助的作用。DNA pol Ⅱ在修复损伤中也是有重要的作用。DNA pol Ⅲ是一种多亚基的蛋白。在DNA新链的从头合成(de novo)中起复制酶的作用。DNA聚合酶的作用[1]聚合作用:在引物RNA"-OH末端,以dNTP为底物,按模板DNA上的指令由DNApolⅠ逐个将核苷酸加上去,就是DNApolⅠ的聚合作用。[2]3"→5"外切酶活性——校对作用:这种酶活性的主要功能是从3"→5"方向识别和切除不配对的DNA生长链末端的核苷酸。[3]5"→3"外切酶活性——切除修复作用:5"→3"外切酶活性就是从5"→3"方向水解DNA生长链前方的DNA链,主要产生5"-脱氧核苷酸。[4]焦磷酸解作用:DNApolⅠ的这种活性可以催化3"末端焦磷酸解DNA分子。这种作用就是无机焦磷酸分解DNA生长链,可以认为是DNA聚合作用的逆反应,而且这种水解DNA链作用需要有模板DNA的存在。[5]焦磷酸交换作用:催化dNTP末端的PPi同无机焦磷酸的交换反应。反应式为32P32Pi+dNPPP←dNP32P32P+PPi→DNA
Copyright@ 2015-2022 百科大全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2478号-16 联系邮箱:89 71 80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