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这么几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其中“鸡豚狗彘之畜”中的“之”字我理解为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吗?而高一课本上的解释是将这个“之”解释为:代词,复指“鸡豚狗彘之畜”.请问作何解较好啊?可以,此是宾语以代词“之”复指而前置.首先要清楚畜之含义,《说文》:“畜,田畜也”,若膺先生曰:“田畜谓力田之蓄积也”.《类篇》:“畜,养也”,在这个句子中,畜是畜养之意.朱子集注:畜,养.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
鸡豚狗彘之畜 jītúngǒuzhìzhīxù 出处:《寡人之于国也》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意思 在面积五亩的宅院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帛衣了 养家畜不错过放养和繁殖的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了。种面积百亩的田,不错过它的最佳种植时机,(家庭成员)几个人的家庭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进行学校教育,用孝和悌的道理教给百姓,那么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干活了。老人们可以穿的好吃的好,百姓们不会忍饥挨饿。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这是从来没有的事。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例句《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唐 刘禹锡 《武陵书怀五十韵》:“来忧御魑魅,归愿牧鸡豚。” 明 谢谠 《四喜记·寻乐江村》:“鸡豚早秋敛,盆醪自酣。”
这个是孟子的 东周·战国 孟子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不去打乱它的繁殖期,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打乱它季节生长的规律,那么数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谨庠序之教:恭恭敬敬地办好学校和教育;申之以孝悌之义:教育子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爱国爱民、兄对弟友爱、弟对兄恭敬。
《齐桓晋文之事》
Copyright@ 2015-2022 百科大全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2478号-16 联系邮箱:89 71 80 9@qq.com